河北的一家厂房门口,林霄望着传送带吞吐板材,木屑混着胶水味刺得他鼻腔发疼。
他身上穿着与工人一样的工作服,袖口因为过度摩擦已经起了毛边。
“第一周跟分拣线,学会区分 E0 级和 E1 级板材。” 陈默指着轰鸣的机器,“记住,你现在不是林总,是 76 号分拣工。”
对讲机在他腰间滋滋作响,这位曾经林霄的穷同学,如今说起话来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气。
忙碌的一天结束时,林霄的白手套变成灰黑色,掌心磨出三个水泡。
他蹲在宿舍马桶盖上给父亲发消息,想抱怨两句。
却看见对话框里躺着父亲凌晨三点发来的 “工厂考察记录”,字里行间全是他看不懂的木材数据。
第二天,分拣线上的老周开始教他看板材的防伪钢印。
“进口货爱贴英文标签唬人,咱们的板子,钢印里藏着防伪认证编号,能在网上查到。” 老周布满老茧的手指划过板面,像抚摸自家孩子。
“去年远洋贸易来压价,说我们的板材不够高端,但是你爸不知道,我们的板材其实早就出口到日本、欧洲…”
林霄的动作顿在半空,想反驳些什么。
但是他突然想起,半年前自己进口的 “意大利顶级板材” 其实不过是贴了英文标签的国内次品,于是便闭嘴不说了。
就因为 “进口” 两个字,因为他自以为的 “高端”,成本白白增加了 40% 。
周末,林霄又跟着陈默去了物流园。
他第一次见识到智能仓储机器人如何在货架间穿梭,扫码枪扫过托盘上的二维码,系统立刻显示出板材的产地、加工日期和运输轨迹。
“这是我写的溯源程序。” 陈默敲着平板电脑,“每个环节的数据都能线上存证,经销商想卖假货?门都没有。”
最震撼的是在质检车间。
技术员用红外检测仪扫过板材,陈默指着屏幕上的甲醛含量曲线:“国内新国标比欧盟还严,你之前进口的那些货,连咱们的基本标准都达不到。”
林霄盯着检测报告上的 “不合格” 印章,想起网红直播间里那些被退货的家具,原来他输掉的不仅是钱,更是对 “中国制造” 的偏见。
在陈默的工厂里学习了三个月,林霄已经能够准确判断板材的质量,也能在厂房的轰鸣中算出流水线的产能。
一天下午,陈默递来一份合作方案:“我们愿意给首单 30% 的优惠,前提是你能说服经销商接受国产高端的定位。”
两人站在厂房的外面,边抽着烟,边聊着天。
“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做这些体力活吗?” 陈默指着他磨出薄茧的手掌,“我只是想让你看看,那些被你称为穷酸的供应链里,藏着多少你没见过的真金白银。”
那天傍晚,林霄收到父亲打来的视频通话。
镜头扫过空荡荡的远洋贸易旧办公室,父亲正蹲在地上整理着满地的资料文件。
“小霄啊。” 父亲的声音带着哽咽,“爸爸错了,错在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别人的篮子里,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现在…”
等到视频通话结束,林霄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心里五味杂陈。
离开河北的清晨,林霄把那条百达翡丽的表链塞进了行李箱最底层。
他穿着一身整洁的工作服,坐在陈默的二手面包车上,看着公路两旁闪过的厂房和农田。
那不是云端的虚浮繁华,而是扎根土地的踏实感。
林霄摸着口袋里的板材质检报告,此刻他终于明白,只有扎根在自己的祖国,才有美好而稳定的未来。
因为这里有无数像陈默、老周这样的人,在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点燃中国制造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