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下午,吴天宇独自坐在电脑前研究着算法。
突然,妻子敲门走了进来:“李教授转发了一封邮件给你,好像是关于创业孵化器的。”
吴天宇打开邮箱,邮件内容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XX科技孵化器正在招募硬科技转化项目,其中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格外受关注……当前市场规模已达500亿,可用户满意度仅32%,核心痛点集中在“智能不足,越用越笨”“场景适应差,容易卡困碰撞”。
吴天宇的心跳突然加速,他翻出自己所有的研究成果。
视觉精准定位技术、宠物毛发自适应清洁策略、基于用户习惯的路径规划算法……
这些曾经只躺在期刊和实验室报告里的理论,此刻突然像磨锋利的刀,等待着它们真正的用武之地。
晚上十点,吴天宇坐在书桌前,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有落下。
妻子端来一杯热牛奶:“想好了吗?辞职创业风险很大。”
他看着书桌上小棠的蜡笔画,想起女儿的期待,想起李教授的话,最终坚定地敲下了辞职邮件。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刚弹出,手机就立刻弹出组长的回复,“天宇,公司很看重你,准备升你为算法组长,薪资涨30%,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谈。”
吴天宇盯着那条消息,沉默了很久,最终还是关掉了手机。
第二天一早,他带着自己的研究报告,敲开了李教授的办公室门。
李教授看到他,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会来。创业可不是单打独斗,我给你介绍几个人。”
三个月后,吴天宇的创业团队正式凑齐了。
做硬件的是他的学弟陈默,一个痴迷机器人结构的技术狂,为了改一个零件图纸能连续熬两个通宵。
产品经理林夏是他的前同事,最擅长从用户角度挖掘需求,曾经用一份详细的用户报告说服公司推翻了已有的产品方案。
供应链专家周姐则是李教授的老熟人,在电子元件采购领域摸爬滚打十几年,总能找到性价比最高的配件。
他们在孵化器的小房间里搭起了简易工作台,几张桌子拼在一起,上面摆满了单片机、传感器和各种零件。
吴天宇研究算法,陈默负责组装机身,林夏则在一旁记录测试数据。
经过无数次调试,他们终于攒出了第一台样机,灰色的外壳,摄像头像两只圆溜溜的眼睛,林夏给它取名“小棠1号”。
第一次正式测试选在林夏家。
当“小棠1号”被放在长毛地毯上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可下一秒,机器人就开始打滑转圈圈,没一会儿就撞飞了沙发旁的毛绒熊。
林夏叉着腰,瞪着吴天宇:“吴大算法师,你做的机器人,连我的熊都不认识?这就是你说的‘不会撞东西’?”
吴天宇尴尬地挠了挠头,蹲下来检查机器人的传感器,“实验室的地板都是光滑的,我没考虑过地毯的摩擦力问题。原来家里的环境,比实验室复杂这么多。”
那天晚上,团队开了一整夜的会。
林夏把自己做的用户调研表拍在桌上:“我们不能再待在实验室里空想了,必须去真实的用户家里,看看他们的地板到底是什么样的。”
接下来的两个月,吴天宇和团队成员带着设备,挨家挨户拜访亲戚朋友。
在宝妈家里,他们记录下爬行垫的位置和材质,观察孩子玩具的摆放习惯。
在养猫家庭,他们蹲在猫砂盆旁,观察猫在上完厕所后,扒拉猫砂时会把多少猫砂洒在地上。
吴天宇把这些收集来的场景一一输进算法,为“小棠1号”加了一个“动态学习模块”。
碰到毛绒玩具会自动减速绕行,检测到爬行垫会切换轻扫模式避免卷起边角,识别出猫砂盆则会加强吸力。
到了测试那天,“小棠1号”在众目睽睽之下开始了演示。
大家盯着它的操作屏幕,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前方有爬行垫,切换轻扫模式;前方有猫砂盆,加强吸力;前方有易碎品,绕行规避。”
演示结束后,大家欢呼,“小棠1号”扫地机器人终于变得聪明了。
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