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那个夏天,李小天站在“启明科技”的会议室里,手里攥着那份被画满红叉的项目评估报告,纸张边缘被汗水浸得发皱。
“商业价值不明确,技术再好也只是实验室成果。”是部门总监的声音。
“可是……”李小天想反驳,想告诉他们这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算法能解决多少行业痛点。
可他最终只是把报告攥得更紧,指节泛白,转身走出了那扇厚重的玻璃门。
走廊尽头是他曾经的工位,现在空着。
桌上还放着他没喝完的半杯冰咖啡,杯壁凝着水珠,像谁没忍住的眼泪。
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漏进来,在地毯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格子,李小天站在办公室里,突然觉得自己像个迷路的孩子。
晚上回到出租屋,他对着电脑屏幕坐了很久,屏幕上赫然是那个被否的项目方案。
他想起三年前刚进启明科技时,总监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干,你的才华不该被埋没”,想起为了攻克某个技术瓶颈,他连续一周泡在公司,最后在实验室的床上睡了三天……
原来,所有的“不该被埋没”,只是他一厢情愿的解读。
商业价值,冷冰冰的四个字,像一把钝刀,把他所有的热情都割得鲜血淋漓。
不甘心。
不是不甘心被否定,是不甘心自己的技术只能困在“实验室”里,像被养在玻璃缸里的鱼,看得见外面的海,却游不出去。
第二天一早,李小天约了大学室友王磊和师妹陈曦在一家小面馆见面。
王磊是学产品的,毕业后在一家创业公司做运营,总说自己“怀才不遇”。
陈曦是学设计的,对视觉呈现有近乎偏执的追求,之前在启明科技的设计部实习过,被李小天的算法视觉化方案吸引,主动加入了项目。
“我要辞职。”李小天的声音很平静,像在说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王磊嗦着面,挑眉:“又跟你那破算法有关?”
“嗯。”李小天点头,“启明不想要它,我自己做。”
陈曦放下筷子,眼睛亮起来:“你想自己做?”
“对,”李小天拿出那份皱巴巴的报告,“我要做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公司。就叫‘启程’,怎么样?”
王磊沉默了会儿,把最后一口面扒进嘴里,抹了抹嘴:“行啊,反正我在那公司也受气。你需要我,我跟你干。”
陈曦也用力点头,眼里闪着光:“我早就想跟你一起做些‘不一样’的东西了!”
三个人决定干一场。
启动资金是最大的难题。
李小天把工作三年攒的十五万全部投了进去,王磊找父母借了十万,陈曦把准备买房的首付拿了出来。
他们租了个办公室,月租两千八百块,是他们能找到的最便宜的地方。
“启程”的第一个月,没有名字,没有产品,只有三个对未来憧憬的年轻人。
每天早上七点,李小天第一个到,打开电脑,开始检查代码。
王磊则在白板上画产品原型,从用户界面到功能逻辑,一遍遍推翻又重来。
陈曦对着屏幕调参数,眼睛熬得通红,却坚持要做到“视觉上让用户觉得‘哇,好智能’”。
产品有了雏形后,他们开始跑市场。
没有客户资源,王磊就每天刷行业论坛,加微信群,一个个发消息。
陈曦做了几个演示视频,李小天则守在电脑前,随时准备解答问题。
第一个潜在客户是个做小型电商的老板,约在一家茶馆见面。
老板看着演示视频,皱着眉:“这算法识别准确率挺高,但我们的商品图片质量参差不齐,你们能保证不出错吗?”
“我们的模型已经优化了……”李小天解释。
还没说完,老板就打断他:“你们团队几个人?有成功案例吗?拿什么让我相信你们能落地?”
话没说完,手机响了。
老板接了电话,脸色变了,匆匆跟他们道别:“抱歉,有急事。”
走出茶馆,王磊忍不住叹气:“嗐,我们也是刚刚开始创业,哪来的成功案例可以让别人相信?”
李小天抬头看天:“总会有人相信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代码改了无数遍,可正面反馈还是没有。
于是李小天决定改变策略,先一心扑在产品的研发和优化上,等有了更多的成果,再上线内侧进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