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半,写字楼的灯光依然明亮。
李诚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盯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代码,指尖悬在键盘上,却迟迟敲不下去。
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了一下,他忽然觉得这串数字像个不断倒计时的钟摆,提醒他审视这五年的人生。
他在这家叫“启明科技”的互联网公司,做着Java开发,拿着勉强够在这个二线城市生活的薪水。
每天挤地铁、开晨会、写代码、加班,偶尔和同事聚餐吐槽,然后回家倒头就睡。
“又一个加班夜。”他低声自语,起身走到窗边。
玻璃映出他的影子,格子衬衫,黑眼圈,和大楼里无数个相似的年轻人没什么不同。
“这样的日子,到底是在生活,还是在被生活推着走?”李诚望着远处一栋亮着温馨灯光的居民楼,感慨说道。
他想起大学时的梦想,不是“年薪百万”“财务自由”,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可五年过去,这个梦想被淹没在了“稳定”的温水里,像一颗沉在水底的石子,几乎要被遗忘了。
他想起上个月回老家,表姑拿出的那只竹编收纳篮,这是手工编成的,是她外婆传下来的手艺。
表姑说,现在会这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嫌麻烦,买机器编的又没灵气,老手艺快断了根。
这些画面在李诚脑海里打转,他忽然觉得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他不是想当什么“手艺人”,他是程序员,最擅长的就是“逻辑”和“连接”,连接需求和方案,连接技术和用户。
或许,他可以用自己的能力,给这些带着温度的老手艺找一条出路?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像雨后的藤蔓,蹭蹭地在心里生长。
接下来的几周,李诚开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考察市场”。
他先是在网上搜竹编、陶瓷、剪纸这些传统手工艺,发现很多店卖的都是工业化复制品,千篇一律,只有少数独立工作室在做原创,但规模小,销量也一般。
他又翻了翻手工平台,看到有人晒出竹编的茶具、陶瓷的小摆件,评论里满是“好看到想供起来”“能闻到阳光和泥土的味道”。
“原来有人和我一样,喜欢这种‘有故事’的东西。”李诚心里想道。
于是他开始联系老家的亲戚,辗转找到了老竹编艺人陈爷爷。
周末坐高铁回老家时,他提着一箱牛奶走进陈爷爷的小院。
“小诚?你咋回来了?不在城里上班?”陈爷爷抬头,脸上的皱纹挤成一团,带着惊喜。
“陈爷爷,我请了假,想跟您学学竹编。”
李诚笑着坐下,看着陈爷爷手里的竹子渐渐变成竹篾,“我看网上有人卖竹编,您这手艺要是能多做点新样子,说不定能有人买。”
陈爷爷放下篾刀,用袖子擦了擦手:“新样子?我这老骨头,只能编些筐筐篓篓。”
“怎么会?”李诚拿起一片竹篾,指尖划过它光滑的纹理,“您看这竹丝多匀,颜色也好看。我想把您的手艺拍下来,放到网上去,告诉大家这是‘老手艺’。”
陈爷爷摸了摸李诚的胳膊:“你这孩子,小时候总爱蹲在我这儿看我编筐,现在长大了,倒想起我了?”
李诚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从陈爷爷家出来,李诚又去了镇上的其它几家手工工作室。
接下来的一个月,李诚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调研和规划上。
他算过账,创业他需要一笔启动资金,包括房租、原材料采购、线上平台入驻、基础设备,大概需要10万左右。
他这些年存了些钱,勉强够用。
他还研究了线上运营,决定在小红书、抖音发手艺人的故事和产品,把“慢生活”“传统手艺”“匠人精神”作为关键词。
这天晚上,他把计划书摊在桌上,琢磨着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时手机响了,是公司的主管,问他明天的需求文档能不能交。
李诚深吸一口气,给主管回复:“张哥,不好意思,我可能要辞职了。”
屏幕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张哥的声音:“想好了?你这五年在团队里是核心,未来前途一片光明。”
“想好了,我打算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李诚坚定回答。
挂了电话,他重新看向桌上的计划书。
“明天开始,我要去看看,那些被时光藏起来的手艺,能不能重新发光。”李诚把计划书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