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之一。隐私这个话题在全球互联网和科技领域更加显现出来。
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小到每天手机大数据的推送,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大到因为隐私泄露而发生的诈骗案件。小芳在上个月就因信息泄露惨遭诈骗。
小芳在某红书看到大家都说某品牌面霜好用,想着自己也入手一瓶准备试一下,于是在该平台购入了这款面霜。因常用的购物平台都是淘宝,京东,从未在这此平台购入过商品,特意留意了下是该品牌的旗舰店铺,这才放心购买,最后商品也收到了,面霜确实可以,如果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但是在收货半个多月后,小芳突然收到了一个电话,说是该面霜的售后人员,误把小芳的个人信息输错了,注册成了品牌的销售商,需要小芳处理一下,否则会每个月在银行卡上划走几千元的销售商的代理费。
小芳刚开始是不太信的,但是诈骗分子准确说出了小芳是几月几日在哪个平台购买了商品,包括家庭地址,手机号等,诈骗分子说的全都分毫不差,打消了小芳的疑虑后,以需要银行卡转账来取消代理商资格为由,后面顺理成章诈骗了小芳银行卡的全部金额。
这种因为隐私泄露而发生的诈骗案件并非个例,想从根源上解决,还是需要国家出手。
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共8章74条,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禁止“大数据杀熟”规范自动化决策。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消费者的个人特征用于商业营销。一些企业通过掌握用户的经济状况、消费习惯、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等,对消费者在交易价格中进行差别对待,误导、甚至是欺诈消费者。对此,《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希望《个人信息保护法》真的让我们在网络面前摆脱“透明人”!
更多阅读:“超越经营范围”订立的合同有没有效?https://www.mscye.com/newsdetail/208